• 首页
  • 本馆概况
    本馆简介 馆领导 组织机构 专家委员会
  • 资讯
    通知公告 动态新闻 媒体报道 艺博巾帼 · 她力量
  • 展览信息
    当前展览 历史展览 数字展厅 图录
  • 馆藏信息
    馆内藏品
  • 公共教育
    讲座预告 讲座回顾 工作坊 游于艺
  • 参观服务
    参观预约 交通信息 馆内设备 导览服务 配套服务
  • 支持与加入
    捐赠 志愿者 招聘 博物馆之友

本馆概况
资讯
展览信息
馆藏信息
公共教育
参观服务
支持与加入
首页  展览信息  历史展览

展览信息

  • 当前展览

  • 历史展览

  • 数字展厅

  • 图录

  • 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展

    时间: 2020.12.01 ~ 2021.04.20

    地点:四号展厅

    简介: 【介绍】唐都长安始建于6世纪晚期的隋代,初名“大兴城”。这是一座凭空而起的城市,它的出现一扫汉末以来中国大地上分裂动荡的阴霾,见证了隋唐大一统帝国三百余年的浮沉兴衰。  据现代考古勘探,唐长安占地约84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不仅如此,其严谨的城市规划、完备的基础设施、高超的建筑水平,均使唐都长安遥遥领先于其时代,成为举世瞩目的国际化大都会。  唐都长安的居民享受着当时最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上至贵族,下至百姓,衣食住行处处体现出富足、乐观、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本次展览选取了一批与长安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物。它们穿越千年尘封的历史,承载着长安人安居乐业的点滴印记,拼凑出大唐帝国繁荣、和谐的盛世画面。透过这些“乐居”生活的片段,我们可以感受到唐长安的魅力不仅在于其伟岸的身姿、精致的生活,更在于其开放的格局、交流的氛围,和兼容并蓄的气魄。唐长安不仅是一个朝代造就的奇迹,它早就成为中华民族难忘的记忆,一直与自信、自强的大国情怀紧密联系在一起。                                                                                                                                                                                                  摄影 / 卢绍庆

    查看详情 >>
  • 魏风堂堂:云冈石窟的百年记忆和再现

    时间: 2020.06.12 ~ 2020.11.30

    地点:二号展厅、三号展厅

    简介: 【介绍】展览精选云冈石窟研究院所藏石雕造像、碑刻、陶瓷器具,建筑构件等文物112件(套),以及一个多世纪以来研究和记录云冈石窟的中外学术文献、珍贵历史影像,集中展现了云冈石窟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史价值。展览还以数字化科技制作了云冈第12窟1:1复制窟(3d打印),体现了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跨学科合作可能性。摄影 / 卢绍庆

    查看详情 >>
  • 汉唐奇迹——中国艺术状物传统的起源与发展

    时间: 2019.09.08 ~ 2019.12.08

    地点: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展厅四

    简介: 首页展览汉唐奇迹——中国艺术状物传统的起源与发展【介绍】何为 “奇迹”?何为“状物传统”?本展览所讲述的“奇迹”并非汉唐之间精品文物的罗列,而是艺术史上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即艺术家描绘客观事物的目的和方法。此处所谓之“状物”,即以模仿外界事物为目的的艺术创作。在三维空间里,表现为模拟客观事物的外形,重塑其形态的过程;诉诸平面,则是利用线条、色彩、阴影等手段呈现三维空间中的事物。这与西方艺术中频繁涉及的概念——“再现”(representation)是基本对应的。 在人类历史上,尽管不同文明在视觉艺术上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对如何真实再现客观的经验世界都有过各自的思考。西方艺术在19世纪印象派崛起之前,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写实展开创作的。中国艺术对写实的关注不如西方执着,但也经历了漫长的积累和尝试,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个过程在先秦时期初现端倪,经历了由汉到唐数个世纪的修正与完善,终于在盛唐时期完成其嬗变。本次展览通过大量视觉材料展现了中国艺术对于写实状物的探索历程,并对其发展的动因做出一定的阐释。 贡布里希在论及希腊艺术的革新和写实主义的成就时,将其称为“希腊奇迹”;中国汉唐时期的艺术家们在不同的时空中也有过相同的梦想与激情,他们的创造也同样可以称为一场“汉唐奇迹”。今天我们对这个“奇迹”只能做出窥豹一斑的粗略描述和阐释,但这足以引发我们对汉唐文化史中诸多问题的再认识,以及在更广阔的世界文明脉络中,对中国文化发展轨迹的重新审视。我们谨以此展览向方闻先生和最先开始这种思考的学者们致敬,也希望在他们的启发下,把这样的思考呈现给更多对中国艺术与文化怀有好奇与敬意的观众。【内容】线上展厅:http://museumcloud.vizen.cn/detail/5e7b04722ea81f000199afab

    查看详情 >>
  • 尘光: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的诞生

    时间: 2019.12.20 ~ 2020.08.20

    地点: 四号展厅

    简介: 【介绍】展览回顾了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的设计与建造历程,再现工地场景,并展示创造性记录的实验成果。展览自档案资料入手,由具象的设计图纸、摄影作品及纪录影像,逐渐拓展至具有现代气息的综合材料作品,更开启了关于艺术与历史之关系的思考和探索。   摄影 / 郎水龙

    查看详情 >>
  • 国之光——从《神州国光集》到“中国历代绘画大系”

    时间: 2019.09.08 ~ 2019.12.25

    地点: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展厅二

    简介: 本次展览以近代图像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为线索,以近百年来中国绘画知识的公共化为背景,集中展示“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出版成果和意义。  由浙江大学、浙江省文物局编纂出版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是习近平总书记2005年亲自批准、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海内外文博机构与学者积极参与的一项规模浩大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辉煌灿烂,中国古代绘画寄托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美好梦想,是中华民族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大系”项目首次在全世界范围内,对现存的中国历代绘画作品开展全面系统的调查、整理、考证、研究和出版,并通过展览与体验,使观众真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大系”纂辑以时代为单元,计分“先秦至汉唐”、“宋代”、“元代”、“明代”及“清代”五卷,总计约208册,收入作品12250余件。

    查看详情 >>
  • 中国与世界——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新获藏品展

    时间: 2019.09.08 ~ 2020.01.12

    地点: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展厅一

    简介: 1832年,当耶鲁艺术馆建立其收藏时,其所获得的藏品,是百余件当代油画。1895年,当哈佛大学启动其收藏时,它所获得的,是数件当代雕塑。今天,在社会友人及校友的慷慨支持下,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于开馆之初即获得657件古代及近代的艺术收藏,地域覆盖中国、亚洲与西方。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收藏的建立,将以“中国中心、全球脉络”为原则展开,其目标是为广泛服务于浙江大学本科通识教育及相关学科的专业教育,为使学生从文明互鉴的角度,增进对中华文明的理解与热爱,同时培养其多元文化胸怀。一方面,我们将利用这些藏品开办展览、辅助艺术史教学,帮助师生更为深入地理解中国艺术史和文化史。另一方面,我们将中国艺术置身于世界历史的脉络中,可以从更广阔地视角全面、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文化。 本次展览展出的,是2014年迄今我馆新获的部分藏品,它们构成了我校珍贵的教学资源。其中中国艺术品全部来自捐赠,展品的时间跨度从唐代至二十世纪中叶,內容涉及书画、碑刻、瓷器、漆器、金铜造像等。外国艺术品主要来自购藏,以日本古笔切和明治以来汉风书法为主,兼顾文人画和版画。 建立全文明的艺术史教学收藏需要数代人持之不懈的努力,长期以来关心和慷慨支持我馆的师生、校友及社会友人为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们的开明、远见与慷慨使得本展览得以呈现,为此我们表示最真诚的感谢,并将他们的名字永远镌刻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的里程碑上。 《唐颜真卿楷书西亭记残碑》,唐大历十二年(777),左侧残高112厘米,右侧残高133厘米,宽约95.5厘米,厚约40厘米,林霄、陈钦夫妇及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捐赠 御愿经 《佛说明度五十校计经卷下》(局部),日本奈良时期,神护景云二年(768),纸本墨笔,纵27厘米,横1056厘米。

    查看详情 >>
  • 每页 6 记录  总共 32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5/6 跳转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跳转

友情链接

  • 浙江大学
  •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
  • 中国博物馆协会
  • 国家文物局

关注我们

  • 馆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  浙大紫金港校区  ( 邮编:310058 )

  • Tel:+86 (571) 87072306

  • Fax:+86 (571) 88981149

  • Email:zjumaa@zju.edu.cn

  • Website:https://zjumaa.zju.edu.cn

Copyright ©2008-2022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版权所有 浙ICP备16005435号-1 技术支持:寸草心科技 管理入口 您是第 1000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