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本馆概况
    本馆简介 馆领导 组织机构 专家委员会
  • 资讯
    通知公告 动态新闻 媒体报道 艺博巾帼 · 她力量
  • 展览信息
    当前展览 历史展览 数字展厅 图录
  • 馆藏信息
    馆内藏品
  • 公共教育
    讲座预告 讲座回顾 工作坊 游于艺
  • 参观服务
    参观预约 交通信息 馆内设备 导览服务 配套服务
  • 支持与加入
    捐赠 志愿者 招聘 博物馆之友

本馆概况
资讯
展览信息
馆藏信息
公共教育
参观服务
支持与加入
首页  展览信息  历史展览

展览信息

  • 当前展览

  • 历史展览

  • 数字展厅

  • 图录

  • 六艺一心 —— 马一浮学术思想及其世界意义

    时间: 2023年5月18日-9月18日

    地点:展厅二

    简介:              马一浮先生是当代国学大师,是浙大的先生、浙江的先贤,是二十世纪不可多得的哲人,也是我国继程、朱、陆、王之后的一代理学宗师。为阐扬马一浮先生思想及其世界意义,浙江大学在马一浮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之际,举办“六艺一心——马一浮学术思想及其世界意义”特展以示敬意和纪念。   展览共分“国有成均、在浙之滨”“直接孔孟、羽翼六经”“树我邦国、天下来同”三个单元,分别以马一浮与浙大、马一浮的六艺论思想、马一浮的文化观为内容展开。通过100余件马一浮先生的书法、信札、文献手稿等作品,生动展现了马先生在儒学、诗学、书法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及突出成就。展览概况(一)展览概况(二)

    查看详情 >>
  • 求是墨韵——“浙大先生”书画展

    时间: 2022.05.18 ~ 2022.07.15

    地点:展厅一

    简介: 庚续浙大文脉,传承求是精神。浙江大学庆祝建校125周年之际,我们在此举办“求是墨韵——‘浙大先生’书画展”,以期为校庆活动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百廿五载办学历程中,浙江大学荟萃了一大批学术名家,既有在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书画大师,如马一浮、张宗祥、王蘧常、沈尹默、丰子恺、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等;也有一大批在书画艺术方面同样具有极高造诣的人文学者和科学家,如林启、陈去病、邵裴子、陆懋勋、程天放、钱穆、熊十力、顾毓琇、竺可桢、马寅初、苏步青、夏承焘、王驾吾、陈训慈、徐震堮等。人文、科学与艺术虽属不同领域,但在他们的手中皆能融会贯通,呈现出宽厚的学术内涵,他们是浙江大学办学历史上的“大先生”。本次展览展出曾在浙江大学求学任教、为学校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93位已故先生们的157件书画作品,内容丰富,集中展示了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发展理念,在精神文化层面呈现浙江大学的发展简史。

    查看详情 >>
  •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阶段性成果展(浙大站)

    时间: 2021.11.02 ~ 2022.07.15

    地点:展厅四、三、二

    简介: 由浙江大学、浙江省文物局编纂出版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简称“大系”)项目,历经十六余年,收录海内外260余家文博机构藏中国名画,编纂出版《先秦汉唐画全集》《宋画全集》《元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共计67卷240余册。该项目是习近平同志2005年亲自批准,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持续关注,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的一项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展览“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阶段成果展(浙大站”以“大系”全集出版过程中使用的部分调色打样稿为主要陈列内容,展示先秦以来存世至今的中国古代绘画经典,讲述“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如何推进海外流散文物的“数字化复原”和“数字化共享”,为新时代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落实习总书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的理念主张。本次展览是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馆以来以中国画作为主要内容的最大规模展览,分为核心馆、专题馆和特色馆。其中,核心馆着重展示“大系”工程的工作脉络;专题馆从“大系”上万件调色打样稿中选出素材,组成了两个专题展览——“国光新辉”和“观无尽藏”;特色馆通过现代科学技术还原佛光寺数字化保护成果,用科技手段实现了文物的活化。

    查看详情 >>
  • 册府千华:中国与亚洲——浙江大学藏中外珍本善本图书

    时间: 2021.07.15 ~ 2021.09.12

    地点: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展厅一

    简介: 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浙江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承办的展览“册府千华:中国与亚洲——浙江大学藏中外善本珍本图书”于2021年7月15日开幕。展品为浙江大学图书馆的两所分馆——古籍馆和方闻图书馆所藏之撷英,含中国古籍82种142册,外国珍本43套82册。展览沿“中国古籍”与“外国珍本”两条主线展开,旨在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浙大师生和社会公众共享珍贵的典籍。 展览位于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展厅一。

    查看详情 >>
  • 三吴墨妙:近墨堂藏明代江南书法

    时间: 2021.05.18 ~ 2021.09.12

    地点: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展厅四、二

    简介: 2021年5月18日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展的“三吴墨妙”展览,带你一同领略吴门书派的玄妙之处。特展以香港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的明代书法收藏为中心,结合少量他处借展的文物,试图完整呈现以吴门为中心的明代江南书法的发展历程。展览分为四个单元,共有93件(套)书法、绘画作品,其中,绝大多数展品为首次面向公众。这也是浙大艺博馆首个以私人藏品为主的学术特展。

    查看详情 >>
  • 金石不朽:书写、复制与文化衍生

    时间: 2021.01.12 ~ 2021.06.30

    地点: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展厅一

    简介: 文字的起源是古代文明的开端,在纸本出现以前,中国汉字大多书写于竹帛,或是雕镂于金石。在先人的意识中,只有吉金贞石不会腐坏,它所承载的文字信息也因此不朽。然而,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陵谷迁变沉埋了无数金石,各种自然的风化剥蚀使得金石的表面不断残泐,加上一些人为的损害与破坏,金石并不能真的不朽。至迟从唐代开始就出现的椎拓工艺,将金石文字以“拓本”的形式进行复制与传播。从学术的角度说,金石遗文为学者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文献;从艺术的角度说,它们不仅承载着古代的文字书写,是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源,由于每一次椎拓都获得与以往有所差别的拓本,每一件拓本也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也变得“古香可爱”。清代乾嘉以来,学者们习惯于将金石的标题、释文、考证与鉴赏文字题写于拓本之上,题跋的加入使得拓本突破复制的意义,实现了对传统的发明与文化的再生产。本次展览精选百余件金石拓本、金石图书与金石学者的信札手稿,配合以古代铜镜、简牍、砖瓦、碑刻、墓志的实物,讲述拓本作为一种承载古代文明的独特形式,何以深植于中国人的文化与心灵世界,金石因此成为真正的不朽之物。      

    查看详情 >>
  • 每页 6 记录  总共 32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4/6 跳转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跳转

友情链接

  • 浙江大学
  •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
  • 中国博物馆协会
  • 国家文物局

关注我们

  • 馆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  浙大紫金港校区  ( 邮编:310058 )

  • Tel:+86 (571) 87072306

  • Fax:+86 (571) 88981149

  • Email:zjumaa@zju.edu.cn

  • Website:https://zjumaa.zju.edu.cn

Copyright ©2008-2022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版权所有 浙ICP备16005435号-1 技术支持:寸草心科技 管理入口 您是第 1000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