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江户时期(1603-1867)
日本江户时期(1603-1867)
木版画
纵 22.5 厘米,横 34.9 厘米
安藤广重(1797-1858),又名歌川广重,是日本江户时期与葛饰北斋并列的浮世绘大师。其作品以风景为主,风格曾极大地影响了 19 世纪欧洲印象派艺术。《东海道五十三次》系列风景画,取材于江户(今东京至京都所经过的 53 个驿站的景色。该系列画作还包括起点的江户日本桥和终点京都三条大桥,故共有 55 景,是广重平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这套作品出版后共刷印近三十次,加印至两万余张。其中初版约于天保四年或五年(1832 或1833)发行(通称为“保永堂版”)。 此件《东海道五十三次之荒井》出自《东海道五十三景》第三十二,保永堂版。本幅描绘的是静冈县从舞坂到著名游览胜地 新居町渡舟之景象。.
日本江户时期(1603-1867)
日本江户时期(1603-1867)
木版画
纵 22.8 厘米,横 33.6 厘米
安藤广重(1797-1858),又名歌川广重,是日本江户时期与葛饰北斋并列的浮世绘大师。其作品以风景为主,风格曾极大地影响了 19 世纪欧洲印象派艺术。《东海道五十三次》系列风景画,取材于江户(今东京至京都所经过的 53 个驿站的景色。该系列画作还包括起点的江户日本桥和终点京都三条大桥,故共有 55 景,是广重平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这套作品出版后共刷印近三十次,加印至两万余张。其中初版约于天保四年或五年(1832 或1833)发行(通称为“保永堂版”)。 此件《白须贺》出自《东海道五十三次》第三十三,描绘的是静冈县白须贺的风景,为保永堂版。.
18 世纪中期
18 世纪中期
纸本水墨
纵 118 厘米,横 46 厘米
白隐慧鹤(1685-1768 或 1686-1769),别号鹄林,谥号慧鹤,骏河国人,为江户时代中期的禅僧、艺术家和作家,也是日本临济宗的中兴祖师,通常尊称其为“白隐禅师”,被公认为日本最伟大的禅宗画家之一。此件藏品为传统禅宗主题的粗笔代表作品之一。现存白隐的《出山佛图》共有三件,此为其中一件。根据画面上方的书法风格判断为白隐 70 岁前后的作品。此时期白隐的书法笔画锋芒硬挺,棱角分明。整件作品装裱精美,为日本宗教佛像画中最典型的金栏装裱,以漆器做轴头,惊燕与裱边的织锦材质均采用当时最好的江户织锦。盖盒上有日本临济宗妙心寺派名僧山本玄峰禅师收藏款识。.
日本奈良后期(8 世纪后半期)
日本奈良后期(8 世纪后半期)
纸本墨笔
纵 27.2 厘米,横 1083 厘米
该卷《大般若经》卷首钤有“药师寺”朱文印两方,并有“药师寺金堂”黑印押纳,原为药师寺旧藏。药师寺乃皇家寺院,为奈良时期南都七大寺之一,原藏有总数 600 卷的《大般若经》,由宫立专属写经所抄写而成。因《大般若经》传为奈良时期重要的抄经人、书家“朝野鱼养”所书,亦称作“鱼养经”。以“鱼养”为名的经卷,在当时即为日本收藏家垂涎之珍品。明治时期因政治变革,经卷先后从皇家散出,仅 33 卷存药师寺。当时的实业家藤田传三郎收购了散逸的 387 卷,现分藏于大阪藤田美术馆和奈良国立博物馆,经日本政府认定为国宝重要文化财级别之重要文物。现今散逸的《大般若经》多为断片剪裁重装成册本,本件药师寺《大般若经》,长 1083 厘米,计用纸20 张,完整度之高极为罕见,为不可多得的珍品。且整卷书写精湛,堪称奈良时期写经的经典之作,对研究日本古代写经的发展、递变有非常大的助益。.
1832-1856
1832-1856
纸本墨笔
纵 132 厘米,横 19.5 厘米
日本江户时代中晚期大儒赖山阳(1781-1832)祖父赖惟清系广岛当地经营染布之富商,赖家一门从赖山阳父执辈起,逐渐成为书香门第。其父赖春水(1746-1816)、叔父赖春风(1753-1825)与赖杏坪(1756-1834)三人,因长于诗文书画,时人称其为“三赖”。加上赖山阳及其三子赖聿庵(1801-1856)、赖支峰(1823-1889)、赖三树三郎(1825-1859),合称“七赖”,在江户时代中晚期的日本,有举足轻重之地位。本作为山阳长子赖聿庵中晚年之书作。聿庵见长于书法,早年以山阳为范本,后糅合苏轼书风自承一家,当时即有聿庵书法凌驾山阳之说。据传,聿庵于山阳殁后,即耽于饮酒,因此,其中晚年书风趋于奔放,本作即属此类书风。.
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
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
纸本墨笔
纵 25.2 厘米,横 14 厘米
此件作品传为藤原俊忠(1073-1123)所书,因作者号“二条”,故称“二条切”。该作品系二十卷本《类聚歌合》中的一页。此书有十九卷藏于京都近卫文库,被列为日本“国宝”。只有第十二卷藏于东京根津美术馆(被列为日本重要文化财)。本页为第十二卷中散失的一页。 .
日本室町时代(1336-1573)
日本室町时代(1336-1573)
纸本墨笔
纵 13.8 厘米,横 10 厘米
《新古今和歌集》为平安末至镰仓初期敕令编纂的一部日本和歌诗集。本幅据传系二条为右所作,但实际的写手已无从考证。本幅出自《和歌集》第十七卷《杂歌中》。与其出自同一写本的断简只有六幅存世,均出自《和歌集》的后半部。 本页从书法风格看,可推断为 15 世纪的作品,底纸的纹饰和 15 世纪一些工艺品上的装饰式样也颇为相似。 .
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
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
纸本墨笔
纵 21.4 厘米,横 14.5 厘米
《堀河院百首》为堀河天皇(1079-1107)下令编纂的和歌集。本断简传为平安朝贵族僧侣甘露寺资经所写,实际写手已无从考证,基本推断为 12 世纪前半期的作品。考虑到《堀河院百首》的成书时期,本幅应是《和歌集》成书之初最早的写本之一。同一写本的断简目前存世者 31 幅,其中京都国立博物馆和东京国立博物馆各藏一幅,分别列为“国宝”和“重要文化财”。 .
日本镰仓时代(1185-1333)
日本镰仓时代(1185-1333)
纸本墨笔
纵 24 厘米,横 15.5 厘米
本件系《新千载和歌集》卷四《秋上》之断简。《新千载和歌集》为将军足利尊氏于延文元年(1356)上奏后光严天皇,由二条为定奉旨所编撰,于延文四年(1359)成书。“鹑切”一名,得自所用纸张上的鹑鸟纹样。在江户中期掌故史家伊势贞丈(1715-1784)的《安斋随笔》一书中,即提到有藤原为显书于鹑纸上的和歌作品存世。据此,本幅传为藤原为显作。为显,镰仓时代歌人,生卒年不详,藤原为家(1198-1275)之子,著有《竹园抄》《续拾遗和歌集》等。 本作附有日本国文学大师、原爱知大学校长久曾神升(1909-2012)书于“市邨学园”便笺上的释文。 .
日本镰仓末期至南北朝(1333-1392)
日本镰仓末期至南北朝(1333-1392)
纸本墨笔
纵 20.8 厘米,横 15.6 厘米
本作品创作于正统书风“上代样”到“尊圆流”的过渡期,具有南北朝的时代风格。传称笔者顿阿(1289-1372)为镰仓末期至南北朝时代的著名歌人僧侣,武家二阶堂光贞之子。他的和歌师承歌道二条派的二条为世,与为世的门人庆运、净弁、吉田兼好三人并称“和歌四天王”。另有歌道二条派“再兴之祖”的称号。 .
日本镰仓时代(1185-1333)
日本镰仓时代(1185-1333)
纸本墨笔
纵 23 厘米,横 15.7 厘米
本作内容抄录自《后撰和歌集》卷第九之《恋》一。《后撰和歌集》,由村上天皇于天历五年(951)下旨编纂,是继《古今和歌集》之后第二部敕撰和歌集,记有《春》(上、中、下)《夏》《秋》(上、中、下)《冬》《恋》六卷、《杂》四卷、《离别》(附《羁旅》)及《贺歌》(附《哀伤》)等二十卷。其连绵纤细的笔致,早在江户时代的古笔鉴赏中即为古笔家所重视,被称为“名物切”(即古笔中的名品),并借托“民部卿局”之名为本作秋篠切之作者。民部卿局,原系女性贵族出仕为官之职称(日文称之为“召名”)。此民部卿局,则专指藤原定家(1162-1241)之女而言。“秋篠切”之名,已不可考,或为奈良秋篠寺旧藏而得名。别名“东山切”,则源自 1951 年,在京都东山山麓的旧宅里,发现《后撰和歌集》卷七《秋》下、卷八《冬》、卷九《恋》,以及卷十《恋》二之一部分,共计 48 张 96 页。后在京都大学日本史教授中村直胜(1890-1976)、古笔写经专家田中块堂1896-1976)等人的建议下,分割为数份。本作即属当时分割之一。 .
日本江户(1603-1867)前期
日本江户(1603-1867)前期
绢本设色
纵 108 厘米,横 39 厘米
木村德应是江户时代最重要的佛画师之一。本件《释迦如来像》无纪年,根据画赞(题跋)年款,应成于宽文三年(1663)前后,属于德应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 画赞为中国渡日僧人即非如一(1616-1671)所书。即非如一,福建福清人,崇祯六年(1633)出家。清顺治中,应长崎华侨之邀,于 1657 年渡日,成为长崎信仰中心之一崇福寺的住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