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传承发展新征程中,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携手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于 2025年 6月开启了一场跨越贵州、云南、广西三地的实物教学之旅。近200名学生参与本次活动。此次系列活动,以丰富的课程内容、创新的教学形式,为西部学子打开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的大门,让文博之美在校园绽放光彩。
实物教学课程点亮贵州湄潭校园
6月 13日,“龙首家具收藏家” 特色课程落地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协育中学。该课程由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与第 26届研究生支教团湄潭分团精心策划,为60名学子带来沉浸式文博探索体验。
课程首章 “汉人的宴席”,通过对陶魁、陶匜的细致讲解,让学生明晰二者功能差异,初步建立古代物质文明认知;“龙首的奥秘” 环节聚焦龙首绿釉陶魁,剖析其造型精妙,探讨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象征意义;实践环节 “龙首餐具立体书”,引导学生亲手折叠、粘贴,将文物元素转化为立体书页。这种 “文物元素提炼 +立体文创实践” 的方式,不仅让浙大艺博馆馆藏资源受到关注,更拓宽了湄潭学子的文化视野,使他们感悟到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涵。
东课西送浸润云南景东风韵
6月 19日至 27日,“龙首餐具收藏家 —— 探秘汉代龙首绿釉陶魁” 系列课程走进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职业高级中学,由景东分团成员蒋昕茹、谢子颖、朱冰彦三位老师主讲,覆盖高一年级 100余名学生。
第一课时 “以字为钥,说文解字识汉器”,朱冰彦老师以 “釉”“魁” 二字为切入点,结合普通话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字音字义出发,联想汉代制陶技术成就,还原汉代宴饮场景,深化对 “龙首绿釉陶魁” 的认知;第二课时 “以器复礼,魁爵之间见仪范”,谢子颖老师借助图片、视频对比古今饮食文化,现场演绎传统饮食礼仪,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第三课时 “以器载道,龙首流转承匠心”,蒋昕茹老师讲解陶魁知识后,指导学生制作纸艺陶魁,使其在实践中领悟古代工匠智慧。
非遗实践闪耀广西大化校园
6月 17日,“游于艺 —— 青铜本色・箔画寻踪” 课程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开展,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大化分团与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共同策划,吸引近 60名学生参与。
课程首部分,陈玥元老师从文物背景介绍入手,系统讲解青铜器氧化原理、纹饰演变及烧箔工艺化学反应机制,用生动图片与动画化繁为简,让学生理解青铜器演变;第二课时变身 “非遗工坊”,冯誉老师通过教学视频演示与现场指导,组织学生完成战国牛首蟠螭纹铜箔画制作,涵盖摹形、涂胶、贴箔、装裱全流程。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非遗魅力,体会到文化自信。
此次浙江大学 “游于艺” 实物教学课程走进三省校园,充分发挥支教团优势,将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优质教育资源带到西部。这不仅丰富了当地学生文化生活,更在他们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种子,点燃探索梦想火花。未来,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将继续携手优质资源,助力更多学子成长成才,为西部教育发展与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