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起,由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自助研发的“游于艺”实物教学课程,陆续走进全国十余所田家炳中学、小学,1000余名来自各地学生积极参与。近30余名田家炳学校老师给当地学生们带来了别开生面的艺术与考古实物教学体验,让文物在课堂上 “活” 起来,激发了学生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在他们心中种下文化传承的种子。
多地开花,课程精彩纷呈
在湖北省荆州市田家炳中学,该校美术教师赵吉林组织了此次活动,吸引了五年级2个班的孩子们热情参与。课程分为文物介绍、装扮舞会与文物立体书制作三个环节。赵吉林老师以浙大馆藏文物黄釉神兽纹陶瓶为切入点,详细讲解了釉色种类、功能及陶瓶上神兽纹的艺术与文化价值,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在装扮舞会上,学生们发挥想象力,为陶瓶设计独特装扮,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文物立体书制作环节,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尝试将文物元素通过三维立体效果呈现出来,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文物立体书。
天津市田家炳中学的课堂上,100余名学生参与了这场与文物的别样 “会面”。课程分为三个部分,学生们通过拟人化手法,角色带入,初步了解文物特点。在观察黄釉神兽瓶的釉质、图案后,他们亲自动手描绘图案,感受古人对美的追求。文物装扮舞会上,学生们用丰富想象为陶瓶添彩,使其更具个性。制作文物立体书时,学生们认真剪裁、折叠、粘贴,将平面图案变为立体文物,收获满满成就感。
跨学科融合,提升综合素养
在山东省日照市田家炳实验中学,美术老师刘丹阳将课程与年级美术手工书紧密结合,带领八年级学生开启了一场艺术与历史的深度探索之旅。刘丹阳老师引导学生研究文物形态、纹理和历史背景,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文物以立体形式呈现在手工书上。学生们在创作中不仅提升了美术手工技能,更深入了解到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为未来学习生活积累了宝贵财富。
湖北省宜昌市田家炳中小学的课堂上,美术教师吕邦治和初中部历史教师朱婉仪共同授课。课程分为文物介绍、装扮舞会与文物立体书制作三部分。吕邦治老师和朱婉仪老师分别从美术和历史角度介绍黄釉神兽纹陶瓶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欲。学生们在装扮舞会上发挥想象力,为陶瓶设计装扮;在文物立体书制作中,细心裁剪卡片,设计背景样式,并写下对文物的理解与创作感想。
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造力
在上海市闸北田家炳小学,授课老师们精心准备教案,通过展示陶瓶图片、讲述历史背景和制作工艺,激发学生兴趣。学生们为陶瓶设计花纹、绘制服饰,将其拟人化形象制作成立体书,深入了解古代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
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田家炳实验中学,美术学科高颖老师为同学们全方位展示文物魅力。从青铜器具到陶瓷古玩,同学们近距离 “触摸” 历史,汲取传统文化养分。在文物立体书课程中,他们的美术手工制作能力提升,审美能力培养,同时与文物深度对话,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和敬意。
学生反馈积极,文化传承初见成效
参与课程的学生们收获满满,纷纷表示通过这次活动深入了解了古代文化的魅力,也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江西省萍乡市田家炳中学,王同学说:“听了这次课后,很想去浙大看看,更想去浙大艺博馆看看陶瓶,亲自体会陶瓶的历史文化意义与魅力,与它们来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告诉他们,我们现在国家之伟大,百姓之幸福。” 刘同学也表示:“这节课让我了解到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件作品都展示了古人们的智慧和审美境界。”
在重庆市万盛田家炳小学,小涵同学表示:“这次的课程太有趣了!我以前对博物馆里的文物只是远远地看,现在我了解了它们背后的故事,还亲手制作了立体书,感觉自己好像也成了一名小考古学家。我希望以后还能有更多这样的课程。”
展望未来,文化传承之路任重道远
“游于艺 —— 艺博馆实物教学” 课程在全国多所田家炳学校的开展,是浙江大学与田家炳基金会携手推动艺术与考古实物教学走进中小学的有益尝试。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更在与文物的互动中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未来,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有望继续推广,让更多学生受益,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文物将不再只是躺在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成为学生们心中鲜活的文化记忆,代代相传,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