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布扎克”,也称“布扎”,是蒙古文Büjig(舞蹈)一词的音译,清代北京城内举行跳布扎克的寺庙有黑寺、黄寺和弘仁寺,或是官庙或者皇庙,受到朝廷的资助。除了黑寺的史料过少,情况不明之外,其它二处均有史料记载,与清宫中正殿一区的跳步扎克有密切关系。中正殿一区位于紫禁城外西路,靠近养心殿,是清帝专用的佛堂区,每年岁末都要在该区的宝华殿前广场举行“送岁道场”和“迎新道场”,为清帝除旧迎新,其中均有跳布扎克活动,是清宫过年节时的藏式活动的重要内容,与传统布达拉宫和扎什伦布寺藏历新年前举行大规模的跳羌姆(俗称“打鬼”)的活动,如出一辙。
清宫档案和宫史文献较为详细地记载了中正殿一区跳布扎克的时间、地点、参与人数、主要角色和活动内容,结合宫史材料,我们可以复原当时跳布扎克活动的详细过程以及乾隆帝全程参与的全部记录。通过解读宫廷跳步扎克的面具、服装、道具,我们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清代北京和清宫中的跳布扎克一样,明显受到来自于西藏本土、安多地区和蒙古地区的多重影响,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宫廷年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宫廷多元文化的体现。
主讲人介绍:
罗文华,1989年从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后,一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从事研究工作至今。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北京首都师范大学艺术史系汉藏佛教美术研究所副所长。曾先后在中央民族大学进修藏文,藏学研究中心进修梵藏文佛教经典对读,在上海同济大学进修德语,后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作为访问学者一年。主要研究藏传佛教艺术(造像与绘画)以及清代宫廷藏传佛教史,能熟练阅读英语、德语、古典藏文、满文和梵文的专业资料。共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