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不朽:书写、复制与文化衍生”展品更换&图录出版信息

来源: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时间:2021-06-02 阅读量:13

展览日期: 2021年1月12日 - 2021年6月30日

展览地点: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展厅一

策  展  人: 薛龙春

主办单位: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浙江大学图书馆

1月12日,展览“金石不朽:书写、复制与文化衍生”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幕。此展由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和浙江大学图书馆主办,选取百余件金石拓本、金石图书与金石学者的信札手稿,配合以古代铜镜、简牍、砖瓦、碑刻、墓志的实物,讲述拓本作为一种承载古代文明的独特形式,何以深植于中国人的文化与心灵世界,金石因此成为真正的不朽之物。

根据展览计划,浙大艺博馆更换部分展品,以更好地呈现展览全貌。同时,展览图录《金石不朽:书写、复制与文化衍生》于即日起发售。   

更换展品信息如下:

1.战国牛首蟠螭纹铜壶



战国牛首蟠螭纹铜壶

高28cm,耳距40cm,口径10cm,腹径19.8cm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藏

山西博物院调拨

带盖,盖面隆起,上有三禽鸟形钮,与器以子母口方式扣合。器为侈口,束颈,双铺首衔环耳,鼓腹,高圈足,腹部以凸弦纹为界装饰两组牛首蟠螭纹。纹饰装饰细腻,铸造工艺极为精细,与太原金胜村出土蟠螭纹甗纹饰相同,具有典型的三晋青铜器风格。

该展品自山西博物院调拨至我馆后,即作为“金石不朽”展览第一单元的重要展品与观众见面,为国家二级文物。

2.东汉青铜支架刻度熨斗全形拓本



东汉青铜支架刻度熨斗全形拓本

137×70cm

浙江大学图书馆藏

1972年出土于河北省邯郸市郊张庄桥东汉1号墓,现存于邯郸市博物馆。支架高51.7厘米,顶部铸饰天禄,上端有孔用以插置熨斗,下为覆钵式底座,底径27厘米。熨斗呈直柄勺状,斗平沿,缓平底,斗中放置炭火可以熨烫衣服。柄面铸有12寸刻度。根据柄面刻度,10寸合20.1厘,少于已知汉尺(约23至23.5厘米之间)。作为古代烫衣用具,青铜熨斗在汉魏时期流行,但这种带刻度的熨斗国内出土很少。

3.北周比丘明藏造观世音像像座拓本


北周比丘明藏造观世音像像座拓本

30×60cm×4

浙江大学图书馆藏

此造像成于保定五年(565),1912年出土于陕西蒲城县城隍庙大殿,造像已佚,仅存像座,現藏蒲城县博物馆。像座正方形,每面宽54.5厘米,高21厘米。正面两端线刻手持长茎莲花的供养比丘。左侧比丘题名“观世音像主比丘明藏”,右侧比丘题名“白水郡三藏比丘□□”。两个题名的內侧划界格,格内刻像铭。

据释文可知,所造观世音石像系僧团造像而非邑社造像,像主为比丘明藏。像座的两个侧面刻线比丘或沙弥小像,像旁俱有题名。世俗供养人题名于像座背面。

其他展品

西清古鉴四十卷钱录十六卷

两汉金石记二十二卷

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

隶篇十五卷续十五卷再续十五卷

说文古籀补十四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

《金石不朽:书写、复制与文化衍生》正式发行

此套图录为八开布面精装本,共360页,由本次展览策展人、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艺术史系主任薛龙春教授主编。图录中,不常见的金石拓片,均为读者做了释文,第一至第三单元先秦至隋唐时期的78件展品均撰写了详细的研究说明,第四单元20余种金石家手稿与金石图书做了基本的信息与纪年考证。

图录《金石不朽:书写、复制与文化衍生》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金石不朽:书写、复制与文化衍生

薛龙春 主编

布面精装|八开|360页

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年5月

图录的第一部分选择了吴大澂的《愙斋藏器》及王懿荣《致吴大澂尺牍》《吴大澂致汪鸣銮尺牍》等三件展品,邀请白谦慎教授撰写专文,可使读者对于晚清的金石收藏活动以及收藏家之间的社交有更细腻的理解。苏州虎丘黑松林《三国吴墓地出土石屏风》是第一次露面的重要石刻画像,对于研究三国时期的社会观念与绘画艺术具有重要价值,因此邀请参与发掘活动的王学雷先生为图录撰写长文。

部分内页

  




本书有两个版本。一为普通精装本,仅400套;二为签名典藏本,含精美书签及瓦棱保护盒,并请白谦慎和薛龙春教授以毛笔签名、钤印,仅100套。



签名典藏本,含精美书签



书签实拍:白谦慎、薛龙春老师亲笔签名与钤印

正如薛龙春教授所言,“虽然我们并不拥有最好的资源,但我们投入最诚挚的努力,希望每一个展览都能为观众讲述一个有意味的故事”。由学术的角度而言,金石遗文为学者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文献;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它们不仅承载着古代的文字书写,也是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源。

文 / 张吉

摄影 / 朱于心

部分图文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