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日期: 2021年1月12日 - 2021年6月30日展览地点: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展厅一策 展 人: 薛龙春主办单位: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浙江大学图书馆1月12日,展览“金石不朽:书写、复制与文化衍生”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幕。此展由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和浙江大学图书馆主办,选取百余件金石拓本、金石图书与金石学者的信札手稿,配合以古代铜镜、简牍、砖瓦、碑刻、墓志的实物,讲述拓本作为一种承载古代文明的独特形式,何以深植于中国人的文化与心灵世界,金石因此成为真正的不朽之物。根据展览计划,浙大艺博馆更换部分展品,以更好地呈现展览全貌。同时,展览图录《金石不朽:书写、复制与文化衍生》于即日起发售。 更换展品信息如下:1.战国牛首蟠螭纹铜壶战国牛首蟠螭纹铜壶高28cm,耳距40cm,口径10cm,腹径19.8cm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藏山西博物院调拨带盖,盖面隆起,上有三禽鸟形钮,与器以子母口方式扣合。器为侈口,束颈,双铺首衔环耳,鼓腹,高圈足,腹部以凸弦纹为界装饰两组牛首蟠螭纹。纹饰装饰细腻,铸造工艺极为精细,与太原金胜村出土蟠螭纹甗纹饰相同,具有典型的三晋青铜器风格。该展品自山西博物院调拨至我馆后,即作为“金石不朽”展览第一单元的重要展品与观众见面,为国家二级文物。2.东汉青铜支架刻度熨斗全形拓本东汉青铜支架刻度熨斗全形拓本137×70cm浙江大学图书馆藏1972年出土于河北省邯郸市郊张庄桥东汉1号墓,现存于邯郸市博物馆。支架高51.7厘米,顶部铸饰天禄,上端有孔用以插置熨斗,下为覆钵式底座,底径27厘米。熨斗呈直柄勺状,斗平沿,缓平底,斗中放置炭火可以熨烫衣服。柄面铸有12寸刻度。根据柄面刻度,10寸合20.1厘,少于已知汉尺(约23至23.5厘米之间)。作为古代烫衣用具,青铜熨斗在汉魏时期流行,但这种带刻度的熨斗国内出土很少。3.北周比丘明藏造观世音像像座拓本北周比丘明藏造观世音像像座拓本30×60cm×4浙江大学图书馆藏此造像成于保定五年(565),1912年出土于陕西蒲城县城隍庙大殿,造像已佚,仅存像座,現藏蒲城县博物馆。像座正方形,每面宽54.5厘米,高21厘米。正面两端线刻手持长茎莲花的供养比丘。左侧比丘题名“观世音像主比丘明藏”,右侧比丘题名“白水郡三藏比丘□□”。两个题名的內侧划界格,格内刻像铭。据释文可知,所造观世音石像系僧团造像而非邑社造像,像主为比丘明藏。像座的两个侧面刻线比丘或沙弥小像,像旁俱有题名。世俗供养人题名于像座背面。其他展品西清古鉴四十卷钱录十六卷两汉金石记二十二卷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隶篇十五卷续十五卷再续十五卷说文古籀补十四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金石不朽:书写、复制与文化衍生》正式发行此套图录为八开布面精装本,共360页,由本次展览策展人、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艺术史系主任薛龙春教授主编。图录中,不常见的金石拓片,均为读者做了释文,第一至第三单元先秦至隋唐时期的78件展品均撰写了详细的研究说明,第四单元20余种金石家手稿与金石图书做了基本的信息与纪年考证。图录《金石不朽:书写、复制与文化衍生》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金石不朽:书写、复制与文化衍生薛龙春 主编布面精装|八开|360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年5月图录的第一部分选择了吴大澂的《愙斋藏器》及王懿荣《致吴大澂尺牍》《吴大澂致汪鸣銮尺牍》等三件展品,邀请白谦慎教授撰写专文,可使读者对于晚清的金石收藏活动以及收藏家之间的社交有更细腻的理解。苏州虎丘黑松林《三国吴墓地出土石屏风》是第一次露面的重要石刻画像,对于研究三国时期的社会观念与绘画艺术具有重要价值,因此邀请参与发掘活动的王学雷先生为图录撰写长文。部分内页 本书有两个版本。一为普通精装本,仅400套;二为签名典藏本,含精美书签及瓦棱保护盒,并请白谦慎和薛龙春教授以毛笔签名、钤印,仅100套。签名典藏本,含精美书签书签实拍:白谦慎、薛龙春老师亲笔签名与钤印正如薛龙春教授所言,“虽然我们并不拥有最好的资源,但我们投入最诚挚的努力,希望每一个展览都能为观众讲述一个有意味的故事”。由学术的角度而言,金石遗文为学者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文献;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它们不仅承载着古代的文字书写,也是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源。文 / 张吉摄影 / 朱于心部分图文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提供
查看详情>>校庆前夕,5月13日,山西牛首蟠螭纹铜壶入藏浙江大学接收仪式暨山西省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浙江大学)揭牌仪式,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中央展厅举行。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胡冰、山西省副省长张复明、浙江省副省长成岳冲、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分别致辞。张复明与任少波共同为文物揭幕。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程书林、副校长何莲珍共同为山西省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浙江大学)揭牌。副校长黄先海主持仪式。经国家文物局特别批准,山西省调拨我校入藏的战国时期牛首蟠螭纹铜壶,为国家二级文物,是我校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收藏的首件青铜器皿。该文物纹饰装饰细腻,铸造工艺极为精细,与太原金胜村出土蟠螭纹甗纹饰相同,具有典型的晋式青铜器风格。任少波代表全校师生向山西省委省政府、国家文物局对学校的支持和厚爱表示衷心感谢。他说,接收珍贵文物对于学校丰富馆藏资源,探索文物反哺教学,推动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浙大与山西省的战略合作已经扎实开展,省校之间形成了密切联系。下一阶段,学校将全力推进各个合作项目的落实,建设好山西省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浙江大学),进一步深化校地战略合作,更好服务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受山西省委省政府委托,专程来校的张复明表示,今年恰逢牛年,此次入藏浙大的牛首蟠螭纹铜壶作为极具代表性的青铜重器,将为师生们感悟中华灿烂文化提供实物例证。今天的仪式是省校务实合作的标志性成果,希望浙大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在文物保护与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山西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共同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迈上新台阶。胡冰表示,今天的活动既是文物大省山西与科研重镇浙江大学在文化遗产领域的深度合作,也是文物资源通过合理调配直接服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有力尝试。国家文物局将一如既往支持山西与浙大的深化合作,期待双方在携手中共执业界牛耳。成岳冲表示,浙江历来高度重视文物工作,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契合省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希望浙江大学把握此次文物入藏接收契机,发挥自身优势,为推进浙江与山西两省文化建设与合作作出更大贡献。当天揭牌的山西省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浙江大学),将建设成为山西省文物局在长江以南地区重点科研平台和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学术中心,在山西文物保护、研究、活化、利用,建立和细化人才培养交流机制等方面开展有益探索。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李志荣教授出任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外事联络司)副巡视员朱晔、山西省政府副秘书长丁纪岗、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强、山西博物院原院长石金鸣、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柳河、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建华,国家文物局、山西省、浙江省相关单位负责人,浙江大学有关单位负责人和艺术与考古学院师生代表参加上述活动。【文物介绍】牛首蟠螭纹铜壶,战国,二级文物,高28厘米,耳距40厘米,口径10厘米,腹径19.8厘米,足径11厘米,重1.93千克。带盖,盖面隆起,上有三禽鸟形纽,与器以子母口方式扣合。器为侈口,束颈,双辅首衔环耳,鼓腹,高圈足,腹部以凸弦纹为界装饰两组牛首蟠螭纹。纹饰装饰细腻,铸造工艺极为精细,与太原今胜村出土蟠螭纹甗纹饰相同,具有典型的晋式青铜器风格。文字:柯溢能图片:朱原之
查看详情>>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自开放以来,深得社会公众的支持,面向社会推出高质量的展览,提供专职讲解员团队导览、志愿者定时导览及“策展人导览”线上视频。为维护良好的观展环境、规范导览行为、保障讲解的准确性,请非本馆讲解人员遵守以下管理规定:1. 非本馆讲解人员在展厅内组织讲解活动,请提前7日致电0571-87072103/87072306报备活动信息,并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将讲解稿发送至zjumaagg@zju.edu.cn 进行审核。审核是否通过,以邮件回复为准。2. 讲解当天,讲解人须出示有效证件,于前台领取“临时讲解证”,讲解期间需全程佩戴在胸前显著部位,讲解结束后归还。3. 讲解人自备耳麦语音设备,禁用扩音设备。讲解人有义务维持团队秩序,不可大声喧哗,避免影响他人参观。 4. 讲解人须遵守展厅管理规定,服从本馆工作人员管理。凡未经许可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内组织讲解者、或通过审批但不服从管理者,本馆有权利终止其讲解活动并劝离场馆。5. 讲解人员及参观人员须按照本馆预约参观的相关要求进校入馆。6. 本规定自发布日起实施。7. 本办法最终解释权归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所有。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2021年3月19日
查看详情>>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ZJUMAA)为增进公众对展览的理解,提升博物馆的服务质量,现面向全社会招募志愿者。报名时间截止至2021年3月14日(周日)。报名截止后,工作人员将于一周内以电话和邮件形式通知面试。一、 固定志愿岗位工作职责:1. 前台咨询服务:Ø 回答观众的现场和电话咨询并做好相关记录;Ø 引导观众有序参观,维护博物馆的良好观展氛围;Ø 协助团体参观、重要嘉宾来访、会议活动等接待工作;Ø 收集整理、汇总分析博物馆观众意见并给予反馈;Ø 做好问询处物品保管、出借、整理和交接等管控工作。 2. 导览讲解服务:Ø 为参观团队提供中文导览服务;Ø 为参观观众提供中文讲解服务。二、 其它可选志愿岗位工作类别:Ø 导览类:□英文导览 □导览词撰写Ø 活动类:□会务接待 □院系合作 □调查问卷 □教育活动策划Ø 展览类:□策展辅助 □展览布置 □撰写展品解说Ø 翻译类:□中译英 □英译中 □其它语种( )Ø 设计类:□平面设计 □网页设计 □装帧设计Ø 推广类:□新闻撰写 □视频制作 □微信和网页经营Ø 编辑类:□出版策划 □中文校对 □英文校对 □排版设计Ø 其它类:□摄影 □图书 □募资 □财务 □数据统计 □信息化 □其它特长 (如有,请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三、 志愿岗位要求:Ø 每周能固定服务半天(周二-周日,9:00-12:45;12:45-17:00),并能持续服务一年以上;Ø 两年以上工作或志愿服务经验,有职业精神,懂接待礼仪,责任心强,做事有条理(综合素质优秀的浙大学生可放宽工作或志愿服务年限要求);Ø 形象气质佳,性格沉稳,善于体察观众需求,遇事沉着冷静;Ø 本科以上学历,对历史文化艺术感兴趣,喜欢博物馆的工作氛围;Ø 年龄在65周岁以内,身体健康,思维敏捷;Ø 英文或其他外语口语交流能力佳者优先。四、 志愿岗位福利和权益:Ø 获得浙大艺博馆为志愿者办理购买相关保险的权利;Ø 免费参与浙大艺博馆为志愿者举办的各类培训和学习参观活动;Ø 优先参加浙大艺博馆的各类讲座、工作坊、音乐会、特展等各项活动;Ø 服务质量优秀者可参评年度“十佳志愿者”,获奖者将获颁荣誉证书,并有机会参加艺博馆组织的外出考察学习活动;Ø 工作满三年且表现优秀者将获得“荣誉志愿者”称号,艺博馆将颁奖以示褒扬。联系人:卢老师 0571-87079037/luziyifine@zju.edu.cn。有应聘该志愿岗位意向者请登录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官网,进入支持页面志愿者栏目申请成为志愿者:
查看详情>>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优秀志愿者工作考核办法(2020年)一、指导思想根据《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志愿者章程》(试行)和《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志愿者管理办法》要求,为奖励优秀、表彰先进,激励更多志愿者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工作,促进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志愿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办法。二、奖项设置“优秀志愿者”(10名)三、评选条件参评对象为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以下简称“艺博馆”)参加志愿服务1年及1年以上,满足基本服务时长,积极参加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各方面表现良好,尤其是在该年度的志愿服务中做出突出贡献、有较强责任感的志愿者。注:志愿者工作委员会成员不参与评选,将另设奖项以资鼓励。四、评选程序志愿者工作委员会评分、艺博馆宣教部根据分数从高到低择优评定。五、奖励办法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适当奖励。附表:优秀志愿者考评细则表
查看详情>>日前,国家教育部、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对中小学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提出明确指导意见,进一步健全博物馆与中小学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效果。同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0年10月12日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学校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定期组织学生现场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让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成为学校美育的丰厚资源,帮助广大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变迁,汲取中华文化艺术精髓。“‘游于艺’中小学实物教学及推广计划”(简称“游于艺”)是由浙江大学主办,香港田家炳基金会资助的公益项目,目标是以“实物教学”的新模式,通过师资培训、学生研学、课堂教学等形式,让中小学教师和学生通过文物和艺术品原作进行教学,提升教师利用博物馆实物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阅读实物能力、美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在“游于艺”项目中,实物教学师资研习班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旨在推广中小学教师实物教学意识,提升实物教学技能,将浙江大学正在提倡的“文字与实物并举”的教学方法推广到中小学的相关课程教学之中,也是对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的探索与践行。研习班为期三年,每年开设一期。2020年11月开设首期,课程免费,学员交通食宿自理。 详细信息请见附件“‘游于艺’实物教学师资研习班招生简章”。*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所有。报名方式请下载如下附件,仔细阅读招生简章、课程安排,并填写报名表。填写完毕后,将报名表发送至邮箱:promisecr@zju.edu.cn报名、咨询电话:0571-87072103 陈老师附件下载: “游于艺”实物教学师资研习班招生简章.pdf附件下载: “游于艺”实物教学师资研习班课程安排.jpeg附件下载: “游于艺”实物教学师资研习班报名表.docx
查看详情>>